血常規主要是看以下幾種指標,例如白細胞、紅細胞和血紅蛋白、血小板,這幾種項目比率和占比的高低,可以提示炎癥、貧血、凝血異常等疾病。
1.白細胞:血常規當中的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比例的升高或者減低,可以反應機體有沒有炎癥或者炎癥的輕重程度。一般來說,細菌感染會導致白細胞的上升,中性粒細胞比例的增高,而病毒感染會導致白細胞的減低,淋巴細胞比率的減低。
2.紅細胞和血紅蛋白:可以反映出機體貧血狀況和程度,還可以提示某些疾病,例如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等。
3.血小板:血小板是反映機體凝血的重要指標,血小板增高說明形成血栓的概率增大,而血小板減低則說明出血概率大。
血常規的異常需要及時的處理,需要在醫師的指導下治療。
血常規常作為疾病診斷的一種輔助手段,檢查的項目主要包括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血小板等。重點觀察幾個指標。
1.紅細胞及血紅蛋白:主要反映是否有貧血,如果含量明顯低于正常范圍,可提示患有貧血。
2.白細胞計數及分類:一般情況下白細胞增高提示機體有炎癥,大多數感染為中性粒細胞增高,某些病毒感染或特殊感染疾病可致淋巴細胞增高,如風疹、結核病或流行性腮腺等,嗜酸性粒細胞增高時則提示過敏性疾病或寄生蟲感染。
3.血小板:主要用于反應機體止凝血功能狀態。其數量過高時提示機體血液處于高凝狀態,。過低則容易發生出血,如鼻衄、牙齦出血、瘀斑或皮膚出血點等。
上述幾種細胞如果發生明顯異常還可能是造血系統出現了問題,即血液疾病或血液腫瘤。
如要具體確診某一疾病,需進行其他輔助檢查,根據血常規化驗單和其它相關化驗結果請專科醫生進行綜合分析。
血常規報告單主要是對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等項目的解讀。
1.白細胞:白細胞正常值為(4~10)×10?/L,若白細胞減少通常是病毒感染、長期慢性炎癥等疾病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若白細胞升高通常是由細菌感染引起,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也可見于白血病等血液系統疾病。
2.紅細胞:主要反映患者有無貧血,通過紅細胞數量可以判斷出貧血的程度和分類。一般情況下,男性紅細胞正常值為(4~5)×10?/L,女性為(3.5~5)×10?/L。紅細胞檢查常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慢性病貧血等。
3.血小板:主要為血小板計數,可以一定程度的反映患者的凝血功能。一般情況下,血小板正常值為(100~300)×10?/L,血小板減少常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疾病。
若血常規報告單出現異常,建議前往專業醫院,明確病因后在醫生的指導下行進一步檢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