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按病因可分為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膽汁淤積性黃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引起黃疸的機制如下:
1.溶血性黃疸:由于大量紅細胞的破壞,形成大量的非結合膽紅素,超過肝細胞的攝取、結合與排泌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溶血造成的貧血、缺氧和紅細胞破壞產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細胞對膽紅素的代謝功能,使非結合膽紅素在血中潴留,超過正常水平而出現黃疸。
2.肝細胞性黃疸:由于肝細胞嚴重損傷致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功能降低,另一部分則由于腫脹的肝細胞及炎性細胞浸潤壓迫毛細膽管和膽小管,或因膽栓的阻塞使膽汁排泄受阻而反流入血液循環中,致血中CB亦增加而出現黃疸。
3.膽汁淤積性黃疸:由于膽道阻塞,阻塞上方膽管內壓力升高,膽管擴張,致小膽管與毛細膽管破裂,膽汁中的膽紅素反流入血。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由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和排泄有缺陷所致,臨床較少見。
黃疸是血清中膽紅素升高,造成皮膚黏膜、鞏膜黃染的現象,是紅細胞被破壞、肝細胞受損、膽道梗阻等原因造成的。
1. 紅細胞被破壞:血液中大量紅細胞受破壞,形成非結合膽紅素,超過肝細胞對其的攝取能力。
2. 肝細胞受損:肝細胞受到損傷,對膽紅素的攝取、排泄等功能障礙,造成非結合膽紅素潴留在血液中,同時肝細胞損害導致結合膽紅素也不能正常的排入膽道系統。
3. 膽道梗阻:膽道結石、腫瘤等可引起膽道梗阻,膽紅素返流入血,則引起血液中結合膽紅素增高。
若發現有黃疸時,需去正規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以免耽誤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