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一般是兩方面的原因引起的,首先是由于外傷或是著涼導致的足底筋膜炎;另外是由于足跟部的退變,跟年齡也有一定的關系,足跟部長骨刺。
足跟疼痛多因老年體態肥胖,體重增加,久行久站造成足底部皮膚、皮下脂肪、跖腱膜負荷過重。如果長期、持續地牽拉,可在跖腱膜的跟骨結節附著處發生慢性勞損或骨質增生,致使局部無菌性炎癥刺激而引起疼痛。
以手法治療為主,配合藥物、封閉、理療等治療,具體如下:
1.理筋手法,在跖腱膜的跟骨結節附著處做按壓、推揉手法,以溫運氣血,使氣血疏通,減輕疼痛;
2.藥物治療,治宜養血舒筋、溫經止痛,內服當歸雞血藤湯;
3.封閉療法;
4.物理療法,可選用超短波、紅外線等方法配合治療;
急性期宜休息,并抬高患肢,癥狀好轉后仍宜減少步行,鞋以寬松為宜,并在患足鞋內放置海綿墊,以減少足部壓力。
經常有人會有腳后跟疼、不舒服的癥狀,尤其是早上起床時,腳后跟一著地就會有針刺樣的疼痛。有的人在步行一段時間后,癥狀有所緩解,但是繼續活動,癥狀又加重。不同的原因導致不同的情況,常見的腳后跟痛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種是腳跟跟骨的骨刺,但是骨刺并不是導致疼痛的直接原因,隆起的骨刺很容易使局部的軟組織,受到了勞損或摩擦,產生無菌性的炎癥,腳跟部的疼痛程度,與骨刺大小沒有直接的關系,和局部的炎癥反應輕重,往往有一定的關系。
一種足跟部疼痛主要是風濕,這類患者的腳跟部疼痛,會受天氣變化的影響,天氣冷時,患者腳跟部的疼痛就會明顯。
還有一種足底跖腱膜炎,足底的跖腱膜,能維持足弓正常緩沖震蕩,等于在彈跳或者蹦這些力的作用下,它有個緩沖作用,如果長時間走路或者過度負重,都會引起跖腱膜的勞損,最后導致了無菌性炎癥,出現疼痛。
這三種都是常見的,引起足跟痛的原因,如果想進一步確認病因,當然還需要醫生更專業的檢查、體檢,或者詢問病史再確定。
腳后跟的一側或兩側疼痛,無紅腫現象,但又行走困難,也就是腳跟痛。這是由于跟骨、關節、囊、筋膜等疾病引起的疾病。
腳后跟突然產生疼痛,在臨床上主要指跟部疼痛,跟部疼痛主要指跟骨跖面的疼痛。臨床表現從突然發作到緩慢發作,行走和站立時疼痛加劇。腳后跟突然疼痛可能是由于:
1.絕大多數足跟疼痛是由韌帶發炎引起的。足跟由33個關節和100多個肌腱和韌帶組成,腳底的韌帶附著在跟骨底部。
當一個人行走時,巨大的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韌帶上的一個狹窄區域,反復的牽拉摩擦容易導致韌帶和骨骼結合部位發炎,造成疼痛。
2.有時腳后跟也會伴有骨刺伴,與跟骨跖面結節的慢性損傷有關系。
3.也可能與腱炎、筋膜炎等有關,因為炎癥會刺激到周圍組織的疼痛,從而引起足跟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