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關節炎癥狀表現為疼痛、腫脹、壓痛、被動痛、晨僵、粘著感、壓痛和被動痛等。
骨關節炎是一種非炎癥性的退行性關節病,以關節疼痛、僵硬為臨床表現,尤其在長時間活動后,癥狀明顯。
1.疼痛:疼痛是主要癥狀。特點為持續鈍痛,多發生于活動以后。
2.晨僵和粘著感:提示滑膜炎存在。開始感到僵硬,如粘住后,一般活動即緩解。
3.關節腫脹:因滲出性滑膜炎、局部骨性肥大引起。
4.壓痛和被動痛:受累關節可有壓痛尤其伴隨滑膜滲出時癥狀更為明顯。
5.活動受限:由于關節周圍肌肉痙攣、骨贅、骨刺以及關節破壞可致其活動受限。
一旦發現相應病情,應及時就診,以免延誤治療。
骨關節炎是一種關節的退行性病變,其具體臨床表現因累及關節而異。
一般來說,骨關節炎慢性起病,進展緩慢,中年以后,隨年齡增長而發病率顯著增加。表現為緩慢發展的關節疼痛、壓痛、僵硬、關節腫脹、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
關節疼痛是骨關節炎最主要的癥狀。起病時疼痛并不明顯。隨著疾病的加重,逐漸出現可以忍受的輕微鈍痛,疼痛會逐步加劇,越來越難以忍受。關節疼痛,常發生于晨間,活動后疼痛反而減輕,但如活動過多,疼痛又可加重。
運動障礙,患者經常會感到關節活動不靈活、關節僵硬,關節處時時有喀喇音,走路有時感疼痛,休息后好轉。關節僵硬,常出現在早晨起床時或白天關節長時間保持一定體位后。
關節畸形、關節不穩定、肌肉萎縮:隨著病程的發展,軟骨逐步軟化、磨損、糜爛、剝脫,關節面吻合性差,關節周圍肌肉萎縮、關節囊收縮,關節邊緣骨質增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關節畸形。
骨關節炎起病隱匿,發展緩慢,受影響的關節主要是負重關節及活動頻繁的關節,如膝關節、髖關節、手指關節、足趾關節等,絕大多數在早期階段沒有任何癥狀。到了中晚期以后可出現一系列癥狀。
1.關節疼痛
關節疼痛是最常見的癥狀。最初的時候多為輕微隱痛,平時很少發作,常在活動多時出現,休息后好轉。病情發展后,疼痛則為持續性,即活動時疼痛,休息后也無明顯緩解。更嚴重者,即使關節長時間不活動,夜間睡眠時也可出現疼痛。天氣變化、寒冷、潮濕??烧T發疼痛發作。
2.關節僵直
早期偶爾出現,病情嚴重則經常發作且逐漸惡化??稍谇宄科鸫不蜷L時間不活動后,感覺關節僵硬,不能打彎,經過幾分鐘的活動后慢慢消解。膝關節骨關節炎還可表現為膝關節下蹲困難或下蹲后起身困難,甚至如廁不能下蹲。
3.關節腫脹
手關節骨關節炎的典型表現是指間關節肥大,不伴有疼痛,可伴有輕度紅腫和壓痛;膝關節骨關節炎有時因骨刺形成或關節積液也會造成關節腫大。
4.活動障礙
膝關節骨關節炎可出現不能完全屈曲和伸直,關節無力,走路時打軟腿。當游離體卡住關節,可突然出現關節劇烈疼痛,不能動彈,適當晃動后才能行走。
5.關節畸形
關節畸形是骨關節炎的晚期表現。髖關節骨關節炎晚期可表現為下肢漸進性縮短。膝關節骨關節炎晚期可表現為O型腿或 X型腿。
骨性關節炎的癥狀有疼痛、活動受限、肌肉萎縮等表現,骨性關節炎發病可累及手指、膝關節、髖部、足趾、脊椎等部位,部位不同,表現也不同,具體如下:
1.手指指間關節受累,尤其是遠端指間關節,主要是關節處形成硬結節,活動受限,少數最終形成畸形。
2.病變累及膝關節,表現為膝關節疼痛,關節活動受限,下樓時顯著,可伴有關節腫大、關節腔積液。
3.累及髖部,表現為髖關節活動受限,腹股溝、臀外側等部位疼痛可放射至膝關節。
4.累及足趾關節,常見部位為第一足趾關節,表現為局部疼痛,骨性肥大、關節畸形。
5.脊柱、椎體病變,表現為局部疼痛,僵硬,活動受限,少數可伴有放射痛。
6.肌肉萎縮:嚴重者會出現關節周圍肌肉萎縮,甚至出現皮膚溫度下降,皮膚發涼等癥狀。骨性關節炎是關節退行性的病變,病情嚴重者會出現乏力、酸軟、走路費勁、僵硬等。好發于中老年人。病程較長,不及時治療易造成關節畸形。中老年熱出現關節疼痛、僵硬或腫脹及時去正規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治療,造成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