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久病體虛、勞累過度、先天不足、后天失養等。
長期的慢性病導致正氣虛弱,不斷的耗損人體正常的氣血,或者脾胃虛弱的人,不能很好的消化飲食偏少,氣血來源不足,從而出現氣虛。
無論是從事什么勞動,如果過度疲勞,沒有及時調整,都會引起氣虛。身體素質差的患者天生或生長過程中營養不良導致身體素質低下,氣血得不到養護,日久而氣虛。
氣虛涉及到心、脾、肺等各個臟腑,一般治療都以補氣為主,例如補肺湯、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如有相關癥狀,建議患者及時就醫治療,根據專業醫師的辨證論治選擇適合自己的藥物,切勿自行用藥。
中醫的氣,是構成人體完成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氣,主要包括先天之元氣和后天之精氣。人體的五臟都藏有精氣,其中,肺脾腎與氣的生成關系最為密切。
氣虛一般是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或太過勞累損傷了身體的精氣導致的,中醫叫做勞則氣耗。或者是長期生病、一直不痊愈,做了大手術以及疲勞過度。再者,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減退或失調,導致氣的生化不足所造成的。
氣虛常表現為說話聲音特別小,長得過胖或過瘦、面色蒼白、氣短、不愛說話、沒有精神、沒有力氣,總想躺著、歇著、經常出汗、一活動出汗更厲害,舌頭是淡紅色的、舌邊有齒痕,苔是白色的、脈象虛弱等。
氣虛的發病主要與久病重病、勞累過度、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年老體弱等因素有關,故而導致氣的推動、固攝、防御、氣化等功能減退,從而出現以氣短、乏力、神疲、脈虛等為主要表現的虛弱證候。
1.患者長期患病,導致元氣虛弱,各項臟腑功能衰退,影響臟腑正常的氣血運行,故而出現氣短、神疲乏力、聲音怯弱等表現。
2.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當先后天不足時,導致元氣的生成匱乏,氣血不能濡養四肢百骸,故而出現頭暈目眩、肢體疲軟、精神差等一系列氣虛的表現。
3.隨著年齡的增長,五臟六腑的各項機能逐漸衰退,氣血生化乏源,故而會出現氣虛的表現。
氣虛的發病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出現氣虛的癥狀時,需要及早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