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重者一般會表現為:頭昏沉如裹,喜睡,身體困重,胸悶脘痞,口膩不渴,進食不香,惡心,肢體關節、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混濁,或皮膚出現濕疹、瘙癢等癥狀。
可以辨證應用中醫藥進行調理。
1.內服中藥:中醫將“濕”分為濕熱內蘊、寒濕內停、水濕壅盛、濕濁內阻、外感風濕等,分類不同,調理方法不同。以濕熱和寒濕為例,祛濕熱應當宣暢氣機、清利濕熱,可選用茵陳蒿湯、三仁湯、甘露消毒丹等;祛寒濕則應溫化寒濕,可用苓桂術甘湯等。
2.艾灸:點燃用艾葉制成的艾炷、艾條,熏烤人體的一些穴位,可以起到溫經祛濕的作用。
3.針刺:取穴陽陵泉、陰陵泉、豐隆、足三里、中脘等進行針刺,應由專業醫生進行操作。
4.拔罐:一般在背部膀胱經和督脈進行拔罐治療,每次15分鐘,每周1次,拔罐后要注意保暖,不可立刻洗澡,需要等罐印消退或變淺后再洗。
有濕氣的癥狀包括頭昏沉重如裹、身體困重、四肢沉重、腹脹、食欲差、排便不爽、大便不成形等。
濕,屬于六淫之一。為陰邪,性質重濁而黏膩,可以導致氣機阻滯,脾失運化。如果患者外感濕邪,會出現體重腰酸、四肢困倦、關節肌肉疼痛,疼痛常固定于一處不移;如果濕濁內阻胃腸,會出現胃納不佳、胸悶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表現。
祛除濕氣,需要從飲食、運動方面進行考慮:①飲食方面,可以食用薏米、紅豆等祛濕健脾;②運動方面,可以進行跑步、健走等運動,有利于增強體內水分代謝,加快濕氣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