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脾虛的常用藥物有:黨參、黃芪、白術、山藥、白扁豆、茯苓等。
黨參,甘,平。歸脾、肺經。功效補脾肺氣,補血,生津。可用于脾氣虛證,表現為體虛倦怠,食少便溏等癥。
黃芪,甘,微溫。歸脾、肺經。功效健脾補中,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善入脾胃,為補中益氣要藥。脾氣虛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可單用熬膏服用。
白術,甘、苦,溫。歸脾、胃經。功效健脾益氣,燥濕利尿,止汗,安胎。用于脾氣虛證,以健脾、燥濕為主要作用,被前人譽之為“脾臟補氣健脾第一要藥”。
山藥,甘,平。歸脾、肺、腎經。功效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用于脾虛證,能補脾益氣,滋養脾陰。多用于脾氣虛弱或氣陰兩虛,表現為消瘦乏力,食少,便溏。
白扁豆,甘,微溫。歸脾、胃經。功效補脾和中,化濕。用于脾氣虛證。白扁豆在補脾氣的同時,又能化濕,藥性溫和,補而不滯,適用于脾虛濕滯,食少、便溏或泄瀉。
脾胃虛弱是常見的一種內科病,很多人多多少少都會存在。治療脾胃虛弱可以選擇五芩散,古代被稱為“水逆病”專方,言外之意是病人口渴,喝了也會吐出來。它具有很強的利水功能,把我們體內多余的誰排出體外,因此脾虛肥胖的患者服用五芩散后可以消除水腫,達到減肥的功效。五芩散對脾胃虛弱、大便溏泄,經常起夜女性的癥狀有很好的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