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帕金森病是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神經系統老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可分為個體因素和環境因素;
1.個體因素:(1)基因:帕金森病以散發性為主,家族性PD約占10%~15%。在家族性PD中,導致發病的是致病基因,此外,基因對散發性PD也有影響,但是基因攜帶者并不一定會發病,只是發病的風險高于正常人,這些被稱之為風險關聯基因。(2)人口學因素:年齡:65歲以上人群中PD患病率約為1%~2%,而85歲以后其患病率可達4%~5%。在男性中患病率要高于女性;在白種人中發病率最高,亞洲人次之,而在黑種人中其發病率最低。(3)行為及生活方式:攝入大量牛奶和乳制品會增加PD發生風險,在非法合成毒品MPPP(雜質MPTP),能破壞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的神經毒素,此外,有報道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冰毒)均可增加PD的發病風險。2.環境因素:(1)職業暴露:大量的研究證據顯示除草劑、百草枯、殺蟲劑等農藥暴露可顯著增加PD的患病風險,MPTP也是除草劑的主要成分之一。(2)共病:①腦炎后帕金森綜合征;②創傷性腦外傷可增加PD發生風險。最經典的例證是拳王阿里,有人認為他的帕金森癥狀是由長時間的頭部震蕩引起的。(3)藥物:有相當多的藥物可能導致帕金森的癥狀。其中高風險的藥物包括:①抗精神病藥:如氟哌啶醇、利培酮、奧氮平等;②降壓藥:如利血平;③非二氫吡啶類鈣通道拮抗劑:如氟桂利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