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瘺和痔瘡均為肛腸疾病,兩者區(qū)別有:
1.肛瘺:肛瘺是肛管或直腸與會陰皮膚相通的肉芽腫性管道,由內口、瘺管、外口三部分組成,內口(多為一個)常位于齒狀線上肛竇處,外口(一個或多個)在肛周皮膚上,多見于青壯年男性。根據瘺管位置的高低可將肛瘺分為低位肛瘺和高位肛瘺,低位肛瘺的瘺管位于外括約肌深部以下,高位肛瘺的瘺管位于外括約肌深部以上。肛瘺一般以外口排出黏液或膿液、紅腫、疼痛、瘙癢和排便不暢為常見的癥狀。較大的高位肛瘺,常有糞便及氣體排出;分泌物的刺激會使肛門部潮濕、瘺癢,有時可形成濕疹;外口愈合,瘺管中有膿腫形成時,可有明顯的疼痛感,同時可伴有發(fā)熱、寒戰(zhàn)、乏力等全身感染癥狀。
2.痔瘡:痔瘡為最常見的肛腸疾病,是人體直腸末端粘膜下和肛管皮膚下靜脈叢發(fā)生擴張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軟靜脈團,多見于女性。根據病變所在部位可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內痔位于齒狀線上方,臨床最為多見,外痔位于齒狀線下方,混合痔位于齒狀線上下。痔瘡多以便血、痔脫出、疼痛不適以及瘙癢為常見癥狀。內痔早期多見無痛性間歇性便后鮮血;Ⅱ、Ⅲ、Ⅳ度的內痔或混合痔可出現(xiàn)痔脫出;單純性內痔僅有墜脹感,合并血栓形成、嵌頓、感染時可出現(xiàn)疼痛感,內痔或混合痔脫出嵌頓或血栓性外痔在發(fā)病初期可有劇烈疼痛;痔核脫出時多伴有黏液分泌物,可刺激肛周,引起瘙癢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