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補足證券流通場所。對一般的公司來說,想要參與到二級市場的門檻是比較高的,無論是小公司,還是被退市的公司,相較于上市公司而言,它們的基數更大,但它們都無法直接參與到流通市場中。而公司股份有流動的需要,應該被允許得到轉讓,尤其被退市公司的股票還有相當部分的持股人。于是,常說的作為場外交易市場的新三板與老三板,它們使得完成股改的非上市企業也有了進行股份流轉的場所。
2、拓寬企業融資渠道。主要對中小民營企業來說,資金供給并不穩定,多數企業往往承受一到兩次的市場風險沖擊,就將難以支撐進而解散。建設場外交易市場,便是希望給予這些有需求的非上市公司拓寬籌資渠道,降低它們的融資成本,從而實現公司營運資金的正常供給,促進企業的發展。
3、完善市場風險分級。在參與市場交易時,面對不同層級的投資風險與不同投資偏好的投資者,按照對應的投資偏好提供對應的服務,能夠大大提高交易效率,并且能降低盲目選擇導致的風險。應該說,場外交易市場是三級市場,相較于二級市場,也仍然擁有豐富的可流通股份,無論二級還是三級,其流通股份的風險評級都會隨著市場調整或升或降,由此便于不同投資者參考場外市場和場內市場來進行抉擇。
關于場外交易市場,其與場內交易相對,不在證券交易所內交易,上文所提到的新老三板也只是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的交易平臺。在場外市場的大部分交易,多是由機構投資者和券商進行的,不過也有部分個人投資者委托證券公司來完成交易。由于相對封閉,不好采取集中競價的方式,場外市場更多是以協商定價的方式來達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