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湯出自《內外傷辨惑論》,是一類補氣的方劑。本藥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的功效。由黃芪、甘草、人參、當歸、橘皮、升麻、柴胡、白術組成。具體用量遵醫囑。
一般臨床上可用于治療脾虛氣陷引起的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溏,舌淡,脈虛;以及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
也可用于氣虛發熱所致的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陰虛發熱及內熱熾盛者忌用此方。如有相關癥狀建議及時就醫,患者如需用藥,應咨詢中醫醫師,保證用藥安全。
《內外傷辨惑論》中,補中益氣湯的原方劑量為黃芪、甘草各五分、人參三分、當歸二分、橘皮、升麻及柴胡二分或三分、白術三分。此處的劑量為古代劑量。
補中益氣湯屬于中醫方劑,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升提機體的陽氣,以托舉下陷的臟器)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療脾虛氣陷證、氣虛發熱證。
補中益氣適用于飲食減少、體倦肢軟、氣短、不愿說話、面色萎黃(面色黃而無光澤)、大便不成型、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或見于身熱自汗(白天不自主地出汗,稍動出汗就加重)、渴喜熱飲、氣短乏力等情況的患者。
補中益氣湯陰虛發熱者忌用。
如需用藥建議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使用,擅自用藥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
補中益氣湯的配方為:黃芪、甘草(炙)、人參(去蘆)、當歸身(酒焙干或曬干)、 橘皮(不去白)、升麻、柴胡、白術。出自金代名醫李東垣《脾胃論》。
補中益氣湯的用法為:上述諸藥,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遠服(遠離吃飯時間),稍熱服。現代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劑。
補中益氣湯的功用為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主治脾胃氣虛證、氣虛下陷證、氣虛發熱證。脾胃氣虛證見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大便稀薄,脈虛軟;氣虛下陷證見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伴氣短乏力,舌淡,脈虛;氣虛發熱證見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如果有上述癥狀表現,建議至專業中醫門診請醫生準確辨證,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補中益氣湯等方藥治療,切勿自行應用藥物。需注意,陰虛發熱及內熱熾盛者忌用該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