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人體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穴位,位于肚臍的上部,大概兩個手指的厚度,叫做下脘穴,一般肚子脹,消化不良的人都知道,尤其是中青年和老年人。
下脘。下,下部也。脘,空腔,空管也。該穴名意指任脈的上部經水在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質為任脈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則繼續循脈而下行,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
【定位歸經】
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上2寸處取穴。
【功能主治及配伍】
腹堅硬脹,食谷不化,痞塊連臍上;食飲不化,入腹還出;嘔逆,泄瀉,虛腫,日漸消瘦等。以下是其配伍方法:
(1)下脘配陷谷,主治腸鳴,食谷不化。
(2)下脘配中脘,主治腹堅硬脹,痞塊。
(3)下脘配足三里,主治食飲不化,人腹還出。
(4)下脘配天樞穴、氣海穴、關元穴、足三里穴(針灸并用)治急性菌痢。
【保健方法】
下脘穴是我們人體的一個重要穴位,有以下幾種保健方法:
(1)刺灸法:寒則通之或灸之或循經向下推按,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2)針刺方法:一般直刺0.5~1.0寸,孕婦慎用。直刺1~1.5寸。
(3)艾灸方法: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適用人群】
常用于中青年和老年人疾病的保健及治療,尤其適合以下人群:
胃部疾病者
胃不舒服、消化不良時,家里又沒有藥,怎么辦?不妨按摩具有健胃消食作用的下脘穴,既綠色又不花錢。下脘穴位于食物從胃進入小腸的關口處。對于食物在胃中下不去導致的腹脹、胃痛、嘔吐等都有很好的作用。而且,因為它在胃的下部,對于因為中氣不足導致的胃病、胃下垂等癥狀也有很好的療效。
【注意事項】
(1)艾灸下脘的時間可以稍長,一般15-20分鐘都可以,以頸部感到溫熱或頸部感覺舒適即可。
(2在下脘刺絡、拔罐,對于兒童,只要出血20滴左右即可,而青壯年則要求出血量較多,一般要出到中號罐的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