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頸椎退變壓迫的結構,頸椎病可以分為4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型,臨床表現包括頸部疼痛、上肢放射痛、肢體感覺或運動異常、中樞神經系統癥狀等。
1.神經根型:神經根型頸椎病典型的表現為頸部及上肢的放射痛,可伴有上肢感覺異常、無力等表現,是頸神經根受到壓迫或刺激引起。
2.脊髓型:中央型頸椎間盤突出有可能壓迫脊髓,引起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會有四肢麻木無力、雙手精細動作障礙、大小便障礙等表現。
3.椎動脈型頸椎病:是椎動脈受到刺激或壓迫引起的腦供血不足表現,患者會有頭暈、惡心、嘔吐、耳鳴等癥狀,特別時扭頭時,會有眩暈甚至摔倒。
4.交感型頸椎病:是頸部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或壓迫引起,患者會有頭暈、頭痛、心悸、耳鳴、面部或軀干發涼等表現,癥狀多而體征少。
如出現上述癥狀應及時去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規范治療。
頸椎病類型主要包括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
頸椎病的具體臨床表現如下:
1.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表現為典型麻木、疼痛,范圍一般與頸脊神經受累節段的區域相一致。
2.脊髓型頸椎病:主要為脊髓損害的臨床表現,表現為肢體乏力伴疼痛,伴肢體麻木感,病理征陽性等。
3.椎動脈型頸椎病:可有眩暈不適,表現為腦動脈供血不足。
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心悸、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癥狀。
頸椎病的治療主要包括:對于癥狀較輕、時間較短、無明顯脊髓及神經受累的患者可采取藥物治療等保守治療,常用的藥物包括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脫水消腫藥、神經營養藥等幾大類。
(1)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本類藥物具有較強的抗炎、鎮痛等作用,能緩解疼痛,但不能根除病因,也不能阻止病情發展及并發癥的發生,例如塞來昔布、艾瑞昔布、布洛芬、雙氯芬酸鈉等。
(2)脫水消腫類:在頸椎間盤突出發作的急性期,患者神經根等處會出現明顯的水腫,常用脫水消腫藥為甘露醇,可減輕神經根出水腫,但需住院按醫生醫囑方法使用。
(3)神經營養類:甲鈷胺膠囊為常用的神經營養類藥物,可輔助頸椎間盤突出的治療。對頸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明確,神經根或脊髓壓迫癥狀嚴重者應采取手術治療。以上藥物使用均需在醫生指導下完成,切勿自行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