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更的構造柱怎么算
在建筑工程中,計算變更的構造柱體積需要分別考慮柱的三個部分,即±000以下至基礎底部的部分、±000以上至屋面部分、女兒墻部分。具體計算公式為:構柱體積(V)=[外墻上的構造柱總截面面積/外墻厚+內墻上的構造柱總截面面積/內墻厚+中間構造柱的總截面面積/2]*樓層數。
構造柱高度計算
在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中,柱高應自柱基上表面至樓層或柱頂面高度計算。樓層間的柱高應按樓層面至上一樓層面或柱頂面計算,即框架柱與框架梁相交的節點部分按樓層面至上一樓層面或柱頂面計算。
磚混結構中變更構造柱的計算
對于磚混結構,如果變更的構造柱從條形基礎生根,那么需要計算其伸入基礎內的長度。一般情況下,磚混結構中的構造柱從條形基礎生根,計算其伸入基礎內的長度時,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來確定。
墊筋數量的計算
根據圖紙標注,可以進行手工數二排筋部位數量的計算,以確定每個部位墊筋的數量,并計算總量。同時,也需要計算柱設置時的基礎內箍筋數量、基礎部分彎折長度以及頂層柱子的識別。
內外墻和框架柱之間的空間計算
在磚砌內墻兩端是框架柱、中間有構造柱時,在計算內腳手架的時候,需要按照框架柱之間的凈空來計算,不扣除構造柱。
構造物和水池的混凝土運輸道計算
對于構造物和水池,可以計算其混凝土運輸道的數量。具體計算方法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確定。
縱筋計算公式
在柱的縱筋計算中,可以使用相應的公式計算。例如,在抗震KZ縱向鋼筋連接構造中,可以通過參照平法03G101-1的第36頁,使用所提供的公式進行計算。
構件的設置和厚度計算
在樓梯間的頂層多算構造柱時,需要注意頂層樓梯不上屋面,所以樓梯平臺梁的構造柱在頂層不會進行設置。另外,在計算小跨度板的厚度時,也需要按照相應的規范要求進行計算。
不同形狀墻體處的構造柱計算
根據構造柱所在位置的不同形狀墻體,其計算方法也會稍有不同。例如,當構造柱位于單片墻最前端時,其計算公式為S=(K×3+D×2)×H;當構造柱位于L或一形墻體相交處時,其計算公式為S=(K×2+D×4)×H;當構造柱位于T形墻體相交處時,其計算公式為S=(K×1+D×6)×H。
梁的鋼筋數量計算
在計算梁的鋼筋數量時,需要考慮邊支座和起步等因素。通常情況下,根數一般按照(梁寬-2個起步)/間距+1進行考慮。如果梁兩側負筋長度不同,則需要各按一半考慮,根數按照(梁寬/2-1個起步)/間距+1進行考慮。
磚墻和砼墻中構造柱的計算
在計算非框架結構磚墻時,需要扣除墻內嵌入的非鋼筋砼柱。另外,在現澆砼墻中凸出墻面的砼柱及“八字角”與砼墻一起整澆時,可以按照所附砼墻的厚度折算成面積,并進行計算。
通過以上的介紹,可知在變更的構造柱計算中,需要綜合考慮柱的高度、體積、縱筋、墊筋等因素,并根據具體的結構類型和構造要求進行計算。這樣的計算工作對于工程質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確保了建筑結構的穩定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