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作為我國資本市場的創新板塊,對上市公司的減持股份有著特殊的規定。在公司尚未實現盈利的情況下,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和董監高不得減持首發前股份,以保持公司的穩定和發展。以下是關于科創板未盈利公司如何減持的詳細介紹:
《北交所上市規則》的減持限制
《北交所上市規則》對于未盈利公司的減持限制較為寬松。在主體上不再對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和董監高作出區分,只要公司未實現盈利即可適用減持限制。這也與科創板的宗旨相符,即為了更好地支持科技創新和新經濟發展。
限制減持內容更寬松
相較于創業板和科創板對于公司上市未盈利的限售規定,《北交所上市規則》在限制內容上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未盈利的科創板公司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和董監高可以選擇通過非公開轉讓的方式向機構投資者進行股份減持,不再限制減持的比例和節奏。
引導特定股東通過非公開轉讓減持
為了更好地保持科創板公司的控制權和技術團隊的穩定,上交所提出了優化減持方式的措施。特定股東每人每年可以在二級市場減持1%以內首發前股份,然后通過非公開轉讓的方式向機構投資者進行減持。這樣一來,可以更好地引導減持行為,保持公司的穩定運營。
控股股東和核心技術人員的減持限制
科創板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在限售解除后減持股份時,需要保證公司有明確的控股股東和實控人。同時,上市公司核心技術人員的股份鎖定期也被延長,上市后36個月內不得減持股份。這樣可以保持公司的技術優勢和創新能力,為公司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科創板未盈利公司的破發風險
據統計,在今年上市的科創板新股中,有9只公司還未盈利,其中8只在上市首日就開盤跌破發行價。這也說明了科創板上市公司未盈利的風險較大。為了避免破發,科創板公司的控股股東、董監高等在實現盈利之前,不得減持首發前股份。
科創板對于未盈利公司的減持股份有著明確的規定和限制。在限制控制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減持股份的同時,也給予了一定的靈活性,通過非公開轉讓方式引導減持行為。對于科創板上市公司來說,保持公司的穩定和技術優勢非常重要,減持股份的限制可以為公司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時,投資者也需要認清科創板上市公司的未盈利風險,做好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