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血最好最快又不上火,可以常喝些銀耳紅棗湯、三紅湯或烏雞湯等。
1.銀耳紅棗湯
銀耳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滋補作用較強,但卻不易上火。紅棗中含有大量鐵元素,具有良好的補氣養血之功效。用銀耳和紅棗熬湯喝,除了能夠補氣補血之外,也能去除燥氣和火氣,達到涼補潤燥的目的。
2.三紅湯
補氣血比較好的其實是五紅湯,但卻容易上火,想要達到補氣血的目的,又要避免上火,可以選擇三紅湯。所用到的原材料是赤小豆、花生以及紅棗,可以每周吃4-5次,長期調養能有效改善氣色,使人面色紅潤,還可調理女性的月經,緩解痛經癥狀。
3.烏雞湯
烏雞湯滋陰補血之功效,可以補虛強身,且不容易上火。在烏雞湯中加上適量紅棗,不僅能補氣血,還可調理脾胃,加入適量黃精則可以滋陰健脾。氣血兩虛者堅持每天喝一碗烏雞湯1-2周后,便會有所改善。
若氣血不足,首選飲食來調理,如牛肉、雞肉、鴨肉、豬肉,還有動物的肝臟、鴨血,還有牛奶、酸奶、雞蛋,這些也很平和能夠補益氣血,還可用有補益作用的中藥去煲湯,像黃芪是補氣的,當歸是補血的,可相應的選擇這些藥去燉雞、燉鴨,若在燉的過程中,怕補得太過會不好消化,也可加入一些陳皮。另外,像海參、紅棗,氣血不足都可適量的食用,可根據情況咨詢醫生,讓醫生適當的配補。
所以若氣血不足較明顯,又想用中藥做補益,怕上火可咨詢醫生,讓醫生進行合理的藥物搭配,這樣就又達到補益氣血的作用,又不上火。
選擇性味平和的藥物、緩慢進補可以達到補氣血又不上火的效果。
對于氣血不足的人來說,使用一些補氣血的藥物很可能導致上火,因為中醫說虛不受補,此時就需要有技巧的進行進補。
首先要選擇性味平和的藥物進補,例如選擇太子參、西洋參補氣,這些藥物性味平和,不溫燥上火;選擇龍眼肉、大棗等藥食同源的東西補血。避免人參、阿膠等峻補的藥物大量服用。
其次,進補要緩慢,不能追求快速進補,尤其對于大病初愈的人來說,根據自身條件服用補氣血的藥物,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量,不要追求快速補氣血。
服用以上藥物需要醫生指導,不要自行擅自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