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納稅中,納稅人識別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識別碼。由于財務人員對于納稅人識別號的含義不了解,很多人都不清楚納稅人識別號應該有多少位。小編將介紹納稅人識別號的構成、位數以及其他相關內容。
稅號的構成
納稅人識別號是由稅務部門為了區分納稅人身份而設立的一個唯一標識符號。其構成一般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1) 登記管理機關代碼: 由稅務部門為不同單位和個人分配的專用登記機關代碼,在稅號中占據第4—6位。
(2) 行政區劃代碼: 前三位代表所在地行政區劃的代碼,一般由國家統計局或國辦發文規定。
(3) 校驗碼: 為了檢驗稅號的正確性,稅務部門采用特定算法產生的一位校驗碼,作為稅號的最后一位。
納稅人識別號的位數
納稅人識別號一般由15位、18位或者20位碼組成。具體位數如下:
(1) 原來的稅號為15位,由行政區劃代碼、組織機構代碼和校驗碼組成,已逐步被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取代。
(2) 2015年后,新的稅務登記采用的是18位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由行政區劃代碼、組織機構代碼和校驗碼組成。
(3) 部分特殊納稅人識別號,如個體工商戶、個體返還資本等,為17位或20位碼,由行政區劃代碼、組織機構代碼、自定義碼和校驗碼組成。
稅務登記證上的納稅人識別號
稅務登記證上的納稅人識別號,是企業在工商局、稅務局等相關部門注冊和取得的稅務登記證上的識別碼。每個企業都有唯一的納稅人識別號,一個納稅人識別號只能對應一個企業使用,企業注銷后該納稅人識別號也不再分配給其他企業使用。
納稅人識別號的含義和作用
納稅人識別號是納稅人與稅務部門之間進行信息交流和管理的唯一標識符號。它能夠有效地確保納稅人的納稅記錄得到管理和保護,防止出現重復申報、假冒欺騙等情況。同時,它也是財務部門進行賬務核對和納稅申報的重要依據。
納稅人識別號是企業納稅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識別碼。稅號的構成一般包括登記管理機關代碼、行政區劃代碼和校驗碼三個部分。按照現行規定,納稅人識別號一般有15位、18位或者20位碼。它能夠有效地保護納稅人的納稅記錄,防止出現不必要的麻煩和經濟損失。因此,在企業的納稅過程中,財務人員必須對納稅人識別號多少位有所了解,以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疏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