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引起的性傳播疾病常見有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以及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等。
尖銳濕疣是由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以肛門生殖器部位增生性損害為主要表現(xiàn)的性傳播疾病。大多發(fā)生于中青年人群,大約經過平均為3個月的潛伏期后發(fā)病,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生殖器皰疹是由單純皰疹病毒(HSV)引起的性傳播疾病,主要是HSV-2型,少數為HSV-1型,生殖器皰疹可反復發(fā)作,還可通過胎盤及產道感染新生兒,導致新生兒先天性感染。
艾滋病毒可經性途徑傳播引起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特別是青中年的人群中男男同性戀成為性傳播途徑的主要群體,急性期癥狀有發(fā)熱、肌肉關節(jié)酸痛、咽痛等非特異癥狀,持續(xù)時間短,不易發(fā)現(xiàn)。艾滋病毒感染后數周才能檢測到用于診斷的艾滋病抗體,但此期的患者血清可檢測出艾滋病病毒RNA,具有傳染性,因此,發(fā)生高危性行為后應有主動就診意識,在專業(yè)醫(yī)生的指導下進行感染的阻斷。
乙肝病毒、丙肝病毒通過除可以經血液、體液傳播外,也可經性接觸途徑傳播,引起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急性期主要癥狀有惡心、食欲減退、乏力等,可轉為慢性感染,少數病例可發(fā)展為肝硬化或肝細胞癌。無論慢性乙肝或慢性丙肝患者,只要符合抗病毒指征,應積極服用抗病毒藥物,目的是抑制病毒復制,降低傳染性,減輕肝臟損傷,減少或避免肝硬化甚至肝癌的發(fā)生,改善長期預后。
病毒性濕疣又稱為尖銳濕疣、生殖器疣、性病疣等,是由人乳狀瘤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外生殖器皮膚黏膜乳頭狀瘤樣良性增生物。好發(fā)于外生殖器及肛門。
一、病因
尖銳濕疣的病原菌為人類乳頭狀瘤病毒,是一種DNA病毒,主要是其中的I、II和IV型病毒致病。該病毒適宜在人體溫度及潮濕部位和容易擦傷的皮膚黏膜細胞內生長繁殖,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
二、臨床表現(xiàn)
1.潛伏期1~8個月,以皮膚黏膜上皮乳頭樣增生為特征。皮損早期為單個或多個散在的淡紅色小丘疹,質地柔軟,頂端尖銳,逐漸增多、增大,疣體常呈白色、粉紅色或污灰色,表面易發(fā)生糜爛,可見滲液,尚可合并出血及感染。
2.多數患者無明顯自覺癥狀,少數患者可有異物感、灼痛、刺癢或性交不適等。
3.好發(fā)部位常為男性龜頭、冠狀溝、尿道口、陰莖部和女性的陰唇、陰道口、陰蒂、陰道、宮頸及肛周。少數患者可見于肛門生殖器以外部位。
4.少數患者還可表現(xiàn)為潛伏感染或亞臨床感染。前者局部皮膚黏膜外觀正常且醋酸白實驗陰性,但可檢測到HPV的存在,后者表現(xiàn)為肉眼不能辨認的皮損。
三、治療
1.藥物治療,較小的損害,外用25%足葉草脂酊、2.5%~5%氟尿嘧啶霜、0.1%肽丁胺霜、苯酚等治療,但必須注意保護疣周圍健康皮膚,外用藥量不要過大。
2.物理療法,可采用激光、電灼、冷凍等療法,疣體單發(fā)巨大或發(fā)生在包皮上可考慮手術治療。
3.該病癥狀表現(xiàn)較多且無明顯特異性,具體治療方法還需參考專業(yè)醫(yī)師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