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看來,對患有表實邪盛、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痘瘡血分熱甚、胸膈氣閉悶、食積停滯等實證患者,以及陰虛陽亢的人均不宜吃黃芪,但是沒有黃芪三種人不宜吃的說法。
1. 表實邪盛、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痘瘡血分熱甚的人不宜吃:黃芪功能實表,因此表實邪盛、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痘瘡血分熱甚的人不宜吃。
2. 胸膈氣閉悶、食積停滯的人不宜吃:黃芪能內塞,補不足。因此胸膈氣閉悶、食積停滯的人不宜吃。
3. 陰虛陽亢的人不宜吃:黃芪能補陽,因此陰虛陽亢的人不宜吃。
如有不適請及時就醫。
黃芪是一味中藥,適宜氣血虧虛的人群食用,具有健脾補中、益衛固表等功效。
黃芪主要具有固表止汗(通過鞏固肌表來止汗)、利水消腫、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排出體內膿毒)、補氣升陽、斂瘡生肌(幫助瘡口更快愈合,促進新肉生長)的功效。
在臨床可用于治療內熱消渴(體內發熱伴隨多食多飲多尿等癥狀)、血虛萎黃、半身不遂、氣虛乏力、食少便溏(糞便稀不成形)等。
黃芪也可用于中氣下陷(脾胃氣虛,出現臟腑下墜等表現)、久瀉脫肛、癰疽(一種毒瘡,發生于體表、四肢、內臟的急性化膿性疾病)難潰、久潰不斂、表虛自汗(白天不自主地出汗,稍動出汗就加重)、氣虛水腫、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等。
表實邪盛、瘡瘍初起及潰后熱毒尚盛者,不宜食用黃芪。
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將黃芪與人參配伍,可用于治療氣虛所致食少、自汗、神疲(精神不振)等。
建議患者根據自身情況,在中醫指導下服用黃芪,必要時還可與其他中藥配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