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敏療法是特異性脫敏療法的簡稱,也稱減敏療法,屬于特異性免疫療法,是針對引起過敏性疾病(包括過敏性哮喘、藥物性哮喘、過敏性皮炎等)的過敏物質的一種治療方法,因此只適于變應性哮喘(外源性哮喘)。脫敏療法首先必須確定過敏原,不能確定過敏原的患者不能進行脫敏治療。過敏原確定以后,用含過敏原物質制成提取液(即為浸出液)或純過敏原制劑,定期給對相應過敏原皮膚試驗陽性的患者進行皮下注射,以刺激體內產生“封閉”抗體(又名阻斷抗體)。“封閉”抗體和特異性IgE抗體一樣,也具有識別過敏原的功能。當相同過敏原再次進入體內,“封閉”抗體與肥大細胞或嗜堿粒細胞表面的IgE競爭與過敏原結合,然后變成復合物而被網狀內皮系統清除掉(對人體有保護作用),過敏原與附著于肥大細胞或嗜堿粒細胞表面的IgE的結合少了,哮喘的發作也就得以避免或減輕,這就是脫敏成功的主要原因。這個過程就像預防傳染病時的免疫注射一樣,由此可見,脫敏注射所用的變應原(過敏原)浸液,實際上就是變應原疫苗。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接受了這種觀點,并把特異性免疫療法命名為“特異性變應原疫苗療法”。
然而,有些經脫敏治療的患者的病情改善與“封閉”抗體的形成沒有關系。脫敏療法的“封閉”抗體的學說近年來已發生動搖,有些學者發現經脫敏治療的患者,血清中IgG4抗體增高,其水平越高,IgE水平就越低,臨床癥狀的改善也更明顯。提示脫敏治療的效果是由于這種療法調節了血中IgG4/IgE的比例,從而抑制了過敏反應的產生。特異性變應原疫苗療法尚有其他多種解釋,涉及多種炎癥細胞。
每個變態反應患者的過敏原不盡相同,所以脫敏液必須因人而異,在進行脫敏之前,首先應做皮膚試驗或進行抗體檢測,然后根據臨床診斷和皮試結果等設計脫敏方案。如患者對室內塵土和螨過敏,即可選用這兩種浸液配制成脫敏液進行治療,從而達到減低敏感程度的目的。
脫敏液的濃度和劑量也很重要,量太大可引起局部反應,如注射部位紅、腫、癢,甚至出現哮喘發作等全身反應,量太小則達不到治療目的,或使脫敏治療的時間拖得很長。因此變應原疫苗可按一定的比例稀釋成幾個不同的濃度級,一般先用低濃度,然后再用高濃度,注射量也要從少到多,循序遞增,以誘導患者耐受該過敏原而不發生過敏反應。由于身體抵抗能力需經一段時間(一般3~4個月)后才能產生、顯效,所以這種治療沒有立竿見影之功,療程一般需要一年,甚至更長。這就需要患者有耐心和信心,不應著急,不要半途而廢。多數患者經治療后癥狀可明顯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