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具有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固精止帶的功效。
山藥作為中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常用于治療脾虛食少,倦怠乏力,便溏(糞便稀不成形)泄瀉,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內熱消渴等。
山藥常與白術、茯苓等配伍治療脾胃虛弱。
山藥不可與甘遂同用,與海螺蛸、龍骨、牡蠣、瓦楞子等堿性藥物合用會降低藥效。
濕盛中滿(濕氣太重導致脾胃滿悶不適)或有實邪、積滯者禁服山藥。
山藥用作治療疾病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用藥。
說起山藥,可以說是無人不知,大家都清楚山藥吃了對人體有很多好處,但是好在哪里卻不知道了。山藥其實是一種藥食同源性的食物,是薯蕷科植物薯蕷的干燥根莖,由于其肉質呈白色黏稠,還有“神仙之藥”的美稱。山藥最早出自《神農本草經》,產于河南溫縣、武陟、孟縣以及沁陽一帶的山藥品質為最佳,稱懷山藥。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山藥的功效以及比較有效果的食用方法。
山藥有哪些功效?
1、健脾養胃?
山藥中含豐富的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成分,可以促進脾胃消化及吸收功能,不論脾陽虧還是胃陰虛,都可食用。
2、益肺止咳
山藥中的皂甙、黏液質成分,可以起到潤滑滋潤、益肺氣、養肺陰作用,適合肺虛、痰多、久咳病癥。
3、降血糖
山藥中的黏液蛋白有一定的降血糖功效,是糖尿病人的食療佳品。
4、防肥胖
山藥營養高熱量低,能減少皮下脂肪堆積,適量吃山藥可以起到防止肥胖作用。
5、補腎
山藥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蛋白質、礦物質等成分,有強健人體、滋腎益精功效,可以輔助治療腎虧遺精、白帶多、小便頻數等病癥。
6、保護心血管
山藥中含有的蕷皂成分可以促進膽固醇代謝,還能阻止血脂在血管壁沉積,有保健心血管作用。
7、增強骨骼
山藥含有的黏液多糖與無機鹽結合后可以促進骨質形成,增強骨骼強度與密度,有助于預防和改善骨質疏松癥狀。
8、補氣養血
山藥有益氣、健脾、養胃之功效,和補血食物、藥物搭配食用,可增強補血補氣效果。
山藥的食用方法?
1、山藥蓮子粥
山藥、蓮子、芡實、薏米、大米淘洗干凈,加水適量煮成粥,本道膳食有益氣健脾、補中止瀉作用,適用于中老年人消化不良性腹瀉、便溏等病癥。
2、山藥豆腐羹
山藥、豆腐、雞蛋液、香菇、香菜各適量,鮮湯、鹽、味精、胡椒粉、水淀粉各少許。山藥洗干凈去皮,切成小丁并焯水,豆腐切成小丁。香菜擇好洗凈切成末,香菇洗干凈切丁。鍋中倒入鮮湯,加入山藥、豆腐丁、香菇丁,加鹽、味精、胡椒粉調味,開小火燒開,用水淀粉勾芡至稠狀,淋蛋液并撒上香菜末即可。
3、神仙粥
山藥去皮洗凈蒸熟,切塊,再與大米、百合、大棗一同煮食,有健脾益胃、助消化、調節失眠、緩解情緒功效。可在粥里加入荷葉,可以起到消暑清火功效。
4、炒山藥
山藥洗凈去皮,切成片,下鍋爆炒,根據個人口味加入調料。也可以做成山藥炒木耳、山藥炒肉片、山藥炒蝦仁、山藥炒雞丁等。
5、清蒸山藥
將山藥洗干凈,去皮,切段,放鍋中蒸熟,可以蘸白糖食用。這種吃法清鮮綿軟,香甜可口,尤其適合高血壓、胃病者食用。
很多人都有體會,削山藥皮時會導致手發癢,其實這是山藥黏液中含的植物堿及皂角素所導致的皮膚過敏,所以去皮時可戴塑膠或一次性手套,在水中削去皮。如不慎將黏液粘到手上可用清水加少許醋洗。需要注意的是,山藥中含有的淀粉比較多,對于胸腹脹滿、大便干燥、便秘者宜少吃。山藥偏補,性味甘平、偏熱,所以體質偏熱、容易上火者要慎食。注意糖尿病者不宜一次性進食過多的山藥。
調養脾胃、促進津液生成、補肺和腎、鞏固精液。
山藥是一種常見中藥,同時也用作食物,味甘。山藥能夠調養脾胃、補充體內津液、補肺臟和腎臟、鞏固精液。臨床上用于治療脾臟虛弱導致的食欲不佳和長時間腹瀉,肺臟虛弱導致的喘咳,腎臟虛弱導致的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虛熱消渴表現為口干渴、盜汗、多食、多飲、多尿等)。麩炒過的山藥還能強健脾胃,可用于脾虛引起的食欲差,腹瀉,大便不成形,白帶過多。
山藥又叫作山芋、薯蕷、薯藥、懷山藥等,是薯蕷科植物薯蕷的干燥根莖。現代研究發現,山藥具有調節胃腸功能、降血糖、增強免疫、保肝等作用。
注意事項:
適宜人群:山藥配合其他藥物或治療手段,可用于腹瀉、糖尿病、慢性腎炎、前列腺增生等人群。
禁忌人群:濕盛中滿或有積滯者忌用,這類人群常表現為腹脹、疲倦、消化不良、腹痛、大便干、便秘等。
用法用量:治療用藥時,常煎成湯藥口服,成人每天15~30g。日常生活中,煮點山藥小米粥喝,可以養胃、促進消化、緩解疲勞。
日常保存:放在通風、干燥的地方,防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