胳俞穴,屬足太陽膀胱經,肝之背俞穴。“肝俞穴 ”:“肝”,肝臟也,“俞”輸也。肝俞名意指肝臟的水濕風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定位歸經】
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布有第九、十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第九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
【功能主治及配伍】
主治黃疸,脅痛,胃痛,吐血,衄血,眩暈,夜盲,目赤痛,青光眼,癲狂,癇癥,脊背痛,及急、慢性肝炎,膽囊炎,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等。以下是其配伍方法:
(1)疼痛:配太沖主治脅肋疼痛。
(2)健忘、失眠:配腎俞、太溪主治健忘、失眠。
(3)目昏:配光明主治目昏。
(4)肝炎膽囊炎脅痛:配期門穴,為俞募配穴法,有清利肝膽濕熱的作用,主治肝炎,膽囊炎,脅痛。
(5)頭昏頭痛、眩暈:配百會穴、太沖穴,有平肝潛陽,清熱明目的作用,主治頭昏頭痛,眩暈。
(6)滋陰養血補腎:配腎俞穴、太溪穴,有滋陰養血補腎的作用,主治健忘,失眠。
(7)有清熱瀉火,安神定志:配大椎穴、曲池穴,有清熱瀉火,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癲癇,精神分裂癥。
【保健方法】
胳俞穴是我們人體的一個重要穴位,有下面幾種保健方法:
(1)針刺法:一般向椎體方向斜刺0.3~0.5寸。向內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擴散至肋間。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氣胸。
(2)艾灸法:艾炷灸5~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3)按摩法:兩手置于被施術者上背部,雙手拇指指腹分別按揉兩側的肝俞。按揉的手法要均勻、柔和,以局部有酸痛感為佳。早晚各1次,每次按揉2~3分鐘,兩側肝俞穴同時按揉。
【適用人群】
常用于中青年和老年人疾病的保健及治療,尤其適合以下人群:
(1)胃脘痛:這種體質的人可以用針灸胳俞穴法。
(2)肝脹者:可以用針灸胳俞穴法。
【注意事項】
肝、脾為實質性器官,血液供應豐富。因此,如盲目針刺時,不能提插,不能捻轉,應立即起針,應嚴密觀察有無內出血現象。
胃俞穴,胃,胃腑也。俞,輸也。該穴名意指胃腑的濕熱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胃俞穴是背俞穴之一,為胃腑之氣輸注之所,刺激此穴可調節胃腑功能。
【定位歸經】
胃俞穴位于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取胃俞穴時,可采用俯臥的取穴姿勢,該穴位于人體的背部,當第十二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即是。
【功能主治及配伍】
主治消化系統疾病,如胃潰瘍、胃炎、胃痙攣、嘔吐、惡心等。該穴道還可以有效的配合治療,由于胃腸功能引起的身體消瘦等消化系統病征。以下是其配伍方法:
胃痛:配中脘穴、梁丘穴治胃痛。
【保健方法】
胃俞穴是我們人體必不可少的一個穴位,有以下幾種保健方法:
(1)按摩法:用兩手掌按壓此穴,再以畫圈的方法揉按此穴。按摩此穴可增強胃的功能,從而更好地保證食物消化吸收的順利完成。
(2)針刺法:胃俞穴斜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擴散至腰部及腹部。不可深刺,以免刺傷腎臟。
(3)艾灸法:胃俞穴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胃俞艾條溫灸10-15分鐘。
【適用人群】
常用于中青年和老年人疾病的保健及治療,尤其適合以下人群:
(1)消化系統疾病:主要表現為胃潰瘍、胃炎、胃痙攣、嘔吐、惡心等,可采用艾灸胃俞穴法。
(2)糖尿病:可采用按摩胃俞穴法。
【注意事項】
(1)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2)如果正處于某些疾病的急性期,或是疾病本身不宜按壓,抑或腧穴所在的局部存在感染、結核、腫瘤、骨折等情況,就不宜用按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