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枕穴的位置在手的背面,位于第二掌骨之間,手掌到指關節后中指和食指之間的凹陷點。
落枕穴主要可以治療落枕,當肩部出現落枕或局部肌肉痙攣不適感后,可以針刺該穴位,能夠使落枕以及肌肉痙攣不適感得到緩解。針刺應由專業醫生進行,切勿擅自針刺。
在落枕穴部位進行按摩也可以緩解落枕以及局部不適感,具體手法在按壓落枕穴時,用食指或中指側指腹,用力來回按壓揉搓5~8分鐘左右,每天3~5次,能夠起到緩解作用。
經常按摩落枕穴,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穴位按摩建議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切勿擅自用藥。
落枕穴又名外勞宮穴,外勞宮穴的位置在手背側,位于第二、三掌骨間,在掌指關節后0.5寸凹陷中。
外勞宮穴屬經外奇穴,是治療睡覺時落枕的特效穴道,治療落枕病癥有特效,故又稱落枕穴。外勞宮穴在第二骨間背側肌中,與手掌側的勞宮穴相對,本穴部位有手背靜脈網和掌背動脈、橈神經淺支的指背神經。
外勞宮穴主治的病證包括臍風(相當于西醫學的新生兒破傷風)、落枕(以睡后一側頸項酸脹、疼痛、活動不利為主要表現)、手臂腫痛等。
注意針灸治療需要由專業針灸科醫師操作,不可自行盲目操作,以避免引起損傷。
落枕穴即外勞宮,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間,指掌關節后0.5寸凹陷中。
外勞宮屬于經外奇穴名。外勞宮的功效為舒筋活絡(舒展筋骨、疏通經絡),和中理氣。
外勞宮主治手背紅腫、手指麻木、五指不能屈伸、落枕及頸椎綜合征、腹瀉、便溏(糞便稀不成形)、消化不良、小兒急慢驚風(以神昏、抽風、驚厥為主要表現的兒科疾病)、臍風、小兒消化不良等。
現代應用:配養老穴、阿是穴(酸麻脹痛感覺明顯的穴位)治落枕,配頸部夾脊穴治頸椎病,配足三里穴治小兒消化不良,配外關穴、后溪穴治手指麻木。
穴位的使用和治療建議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配合中醫師操作治療,避免造成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