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2月25日電(記者劉惟真、郭方達)初春時節,渤海灣畔新潮涌動,“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先行區示范區”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周年論壇上洋溢著信心與暖意。不少專家齊聚天津,共話三地同心聚力、攜手創新的協同之變。
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幕開啟。十年來,天津加快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推動三地基礎設施連通,繪出瓣瓣同心的生動圖景。
??牽牢“牛鼻子”,唱好京津“雙城記”
晨光剛爬上枝頭,科芯(天津)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建龍已在乘車前往河北衡水的路上,準備考察企業新一處智慧農場的項目場地。
落子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5年來,這家企業的年訂單額從100萬元增長到了5000萬元。從對接北京科研資源到協調天津辦公場地,園區與京津主管部門的合力,令胡建龍的“同城感”愈發強烈。
“我們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了與北京中關村一致的政策環境。”胡建龍的感受,體現的正是三地打破區域局限的努力。
類似的發展故事,在天津寶坻區也在上演。幾年前,位于天津市寶坻區的京津中關村科技城仍是阡陌縱橫的小村莊,在數年的耕耘下,如今已成了吸引企業的“金窩窩”。
??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員工在調試設備。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自落戶京津中關村科技城以來,員工隊伍從8人發展到近百人,在機器人制造與應用領域開疆拓土。“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為眾多科技型企業提供了創新創業之地,企業的創新發展也將帶動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的持續發展。”公司總經理關騰騰說。
通過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京津冀三地企業跑出了加速度。十年來,北京流向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超2800億元,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兩地累計設立分支機構超過1萬家。
天津市發改委主任戴永康說,天津充分發揮區位、港口、產業、科教、城鄉空間等優勢,全力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為企業來津發展創造良好條件。2023年,天津通過市場化機制引進北京資源在津落地協同項目331個、總投資1832.5億元,新設機構1793家。
??織密“交通網”,拉近“工作生活圈”
十余年前,我國首條設計時速350公里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開通運營。自此,“軌道上的京津冀”越跑越快,改變著沿線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
坐落于京津之間的武清站,是京津城際鐵路的重要經停站。“2011年我剛到這里工作時,武清站日均發送旅客僅3000多人次;而如今,每天我們要發送旅客近萬人次,是之前的3倍左右。”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武清站站長姚冰說。
??姚冰(右)在武清站內工作。新華社記者 劉惟真 攝
緊鄰武清站的佛羅倫薩小鎮是活躍的“高鐵經濟”的最佳注腳。在便利的交通帶動下,佛羅倫薩小鎮、V1汽車世界、創意米蘭時尚生活廣場三個項目每年可吸引約1000萬人次到訪。
“近兩年,乘坐京津城際列車到武清開展洽談合作的商務人士明顯增多,從中也能看出武清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姚冰說。
不僅僅是高鐵。近年來,環京“定制快巴”等創新出行方式,也為京津冀三地居民拓展工作生活圈提供了新選擇。
打開“京津冀定制快巴”微信公眾號,選擇乘車時間和上下車點位進行預約,點擊確認后刷身份證即可乘車……去年11月,武清至北京的通勤“定制快巴”開通后,“點對點”“門到門”的快速直達通勤方式受到當地居民歡迎。
“如今,京津冀已基本形成多節點、網格狀、全覆蓋的綜合交通網絡,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美好愿景正逐步變為現實。”天津市交通運輸委員會副主任劉道剛說,交通的互聯互通促進了生產要素的流動,也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加快了科技協同創新的步伐。
??打造“新引擎”,協同創新共展翼
春風拂面,位于天津市南開區的天開高教科創園核心區內一片生機勃勃。
2023年5月,以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天津醫科大學片區為核心區,輻射更多高校、教育片區的天開高教科創園正式開園。“天開園核心區就有3所‘雙一流’高校,還擁有開闊的研發、孵化、轉化和產業化空間,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提供了平臺。”天津市科技局局長朱玉兵說。
??天開高教科創園一景。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在培育新苗的同時,天開園也成了京津冀三地企業拓展物理空間的又一選擇。孔繁華便看中了天開園的發展潛力,于2023年8月成立天開集思拓(天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落地天開園核心區。
“作為新材料領域企業,我們此前在北京發展,為了尋求更大的生產場地和更加優惠的政策,我們來到了天開園。”孔繁華說,他不僅在天開園核心區擁有一間辦公室,還在天津市寧河區承租了一座4000平方米的廠房,為產品產業化作準備。
截至目前,天開園累計注冊企業超1200家,其中絕大部分是科技創新型企業。除了引進天津優秀的創業企業外,天開園還組建招商專班,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開展企業對接和招商路演。
“京津冀協同發展以‘新’破局,正從傳統要素投資驅動轉向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綠色創新驅動。”南開大學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院教授張貴說,十年來,京津冀在體制機制創新、空間布局、產業分工、增長模式、創新集聚、公共服務共享等方面先行先試,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